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1期

综 述
绿色运输与物流的发展与现状 ——第16届海外华人国际交通科技年会综述
邓超, 陈志军, 吴超仲, 李泽, 孟柯
2017, 35(1): 1-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01
摘要:
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运输环境的净化,运输与物流的可持续发展,运输资源的充分利用,运输效率的有效提升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环境的角度对运输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实施绿色运输,发展多式联运,建立信息网络,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型的运输与物流系统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第16届COTA国际交通科技年会是在此背景下由国内外学者共同举办的研讨会,从非机动化交通、交通安全与应急响应、交通与环境、港航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等方面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全面的分析.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的学术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车联网、大数据、无人驾驶、无人机、应急疏散、拥堵管理等方面.并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从第13届PSAM国际会议的动态展望概率安全评估发展
梁峥, 张笛, 张金奋, 范诗琪
2017, 35(1): 10-18,5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02
摘要:
自2015年东方之星翻沉事故和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后,交通安全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介绍了第13届概率安全评估和管理国际会议(13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babilistic Safety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PSAM 13)的概况.通过对该国际会议的大会报告和所发表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围绕系统安全研究的主题,对概率安全评估、人因可靠性分析、工业安全、交通运输安全和不确定性等研究热点问题的总结.旨在探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概率安全评价等理论的研究提高交通系统安全水平.对交通系统概率安全评估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目标进行探讨,提出了基于概率安全评估的交通系统安全评价框架,为预防交通事故、提升交通系统安全水平提供帮助.
基于卫星定位系统的营运车辆时空特征研究综述
王淑芳
2017, 35(1): 19-2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03
摘要:
获取营运车辆的时空大数据,识别车辆运行区间、车辆运营时长、车辆运行车速等关键参数,对于深入挖掘车辆位置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卫星定位系统的数据特点及相关定位技术的基础上,从计算机、地理学以及交通科学3个不同领域,对位置时空数据及其特点展开了比较分析.以典型营运车辆数据——基于出租车轨迹的出行分布研究以及联网联控"两客一危"分析为例,对基于卫星定位系统的典型营运车辆时空特征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进行综述.
交 通 安 全
营运长途客车驾驶员疲劳累积规律及模型研究
裴玉龙, 刘颖慧, 翟博韬
2017, 35(1): 26-3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04
摘要:
研究营运长途客车驾驶员的疲劳累积规律是保障公共交通安全的需要.针对黑龙江省海伦市营运长途客车驾驶员,设计疲劳累积随车实验,采集驾驶员状态视频及驾驶员感知判断能力、自我主观疲劳评价等指标,利用视频分析处理软件将驾驶员状态视频转化为PERCLOS-P80值,以此作为疲劳程度的衡量指标.分别从原始疲劳和驾驶疲劳2个方面,对营运长途客车驾驶员疲劳累积规律进行分析,得出原始疲劳与前1d的实际睡眠时间呈负相关、与驾驶时间差呈正相关;驾驶疲劳与原始疲劳及连续驾驶时间呈正相关、与累计休息时间呈负相关的结论.建立了疲劳累积与驾驶员工作、休息时间的关系模型,运用回归技术对模型进行标定,其拟合优度达到0.929.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不同原始疲劳值的驾驶员提出了连续驾驶时间的风险临界值(F=0.3时),给出了营运长途客车驾驶员工作休息建议,为其安全驾驶提供指导.
基于OBD数据的危险驾驶行为与建成环境空间关联研究
张芷毓, 鹿应荣, 马晓磊, 丁川
2017, 35(1): 35-4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05
摘要:
随着宽带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面向交通安全的移动互联环境下驾驶行为研究成为热点课题.为弥补现有研究中对车联网数据分析较少或对危险驾驶行为空间分析不足等缺陷,基于车辆自诊断系统(OBD)数据对危险驾驶行为进行了空间识别与提取,并基于交通小区(TAZ)分析了危险驾驶行为的空间分布差异.研究揭示了危险驾驶行为空间分布差异的内在机理,利用百度兴趣点(POI)数据度量了城市建成环境因素,通过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识别出建成环境对危险驾驶行为显著影响的变量,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得出了不同建成环境变量对危险驾驶行为的空间影响系数.模型显示,采用GWR模型拟合结果优于OLS一倍,并且可以有效地揭示出空间建成环境对危险驾驶行为影响的时空特征,为交通管理与规划部门制定措施或政策提供了决策支持.
音乐和自然声音对驾驶行为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城市道路模拟驾驶为例
阿拉法特, 吴超仲
2017, 35(1): 44-5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06
摘要:
近来,当车辆行驶在城市道路时,研究者倾向于调查自然声音、古典音乐和硬摇滚音乐对驾驶性能和驾驶人生理的影响.利用自然声音作为刺激因素,对驾驶行为进行研究.参与者(N=36)在驾驶模拟器中并且伴有自然声音、古典音乐、硬摇滚音乐的环境中进行驾驶,而另一组中没有声音(控制条件).此外,通过研究驾驶性能和参与者的心率,确定时长为18 min的每个驾驶情况下的生理指标.混合MANOVA分析的结果表明,听觉刺激对相干性、延迟响应和心率具有显着影响.这项研究显示硬摇滚音乐在实验期间增加的心率(心率=86.7 BPM),并且听硬摇滚音乐对驾驶性能和生理学有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听自然声音对车辆跟踪的精度(相干性=0.76)和对前车速度变化的响应延迟(延迟响应=3.9 s)有正面影响.在注意力和集中力方面,这些发现表明,听自然声音可增加驾驶员的驾驶能力.此外,听觉刺激和性别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驾驶性能和生理学有显着的影响.
高速公路危化品事件处置持续时间预测模型
陈程, 张兰芳, 汪尚天
2017, 35(1): 55-61,70.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07
摘要:
为准确预估危化品事件影响的时间、支撑高速公路危化品运输应急处置,基于危化品运输事故历史数据,构建高速公路危化品事件处置持续时间的预测模型.首先在事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初步选取影响因子;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各因子进行相关性检验,确定危化品特性、危化品泄漏量及所需要驳货车的数量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基于TSK型模糊推理系统,采用ANFIS方法建模;最后采用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作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且输入参数数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能够为危化品事件救援提供必要的参考.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信息影响条件下考虑出行异质性的路径选择模型
鲁光泉, 喻饶, 丁川, 王云鹏, 陈鹏
2017, 35(1): 62-70.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08
摘要:
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的研究对于预测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规律及维持网络经济、高效运转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多类型异质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的异同,研究了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多类别异质出行者路径选择模型.通过定义出行者参考点,引入考虑时间价值系数的风险敏感系数计算方法,以保证异质出行者拥有异质的风险偏好,研究分析了是否提供实时路况信息2种情境下常规通行者与通勤者路径选择行为的异同.数值算例表明,拥有较大参考点的出行者更倾向于保守地选择一条出行时间较长的道路,而其他人则更加冒险.此外,与通勤者相比,当备选方案均可以满足自身出行需求且自身参考点足够大时,常规出行者更愿意忽视风险,以获得更高的出行收益.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客流集散瓶颈识别及排序方法
汪瑞琪, 张缨
2017, 35(1): 71-79,9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09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集散过程中的设施瓶颈会导致车站内客流拥堵,严重影响乘客出行效率和系统运营安全.针对客流集散瓶颈进行识别和排序,在利用元胞自动机空间划分理念构建客流集散网络的基础上,分别基于复杂网络、网络最大流、拥挤堵塞等理论,提出了客流集散状态下形态、能力和拥堵瓶颈3种静态识别方法,并结合Anylogic仿真软件,基于集散时间进行静态瓶颈的排序;在动态瓶颈识别和排序方面,结合时间离散化的客流数据,提出基于时空拥堵强度的瓶颈识别及排序算法.以北京西直门换乘枢纽站为例进行概念建模和仿真建模,结果表明,利用堵塞流识别出的拥堵瓶颈在3种静态瓶颈中更符合车站实际运营情况;而排序重要度最高的动态瓶颈为站台处各楼梯起点,车站内客流集散瓶颈多出现在流线交织区且具有传播特性,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考虑次干道出入车辆和行人过街影响的单向绿波相位差优化方法
郭长业, 韩伟帅, 李振龙
2017, 35(1): 80-85,9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10
摘要:
针对干线绿波控制效果受次干道出入车辆和行人过街影响的实际问题,首先在分析上游次干道左转车辆对下游交叉口排队影响的基础上,将两相位排队消散模型改进为4相位排队消散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传统相位差进行优化;然后分析行人过街对干线车流的影响,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车辆因行人过街干扰而产生的时间延误,并据此进一步对相位差进行优化.最后利用Vissim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绿波控制优化方法和传统绿波控制方法相比,车均延误减少了20.5%,车均停车时间减少了17.6%,车均停车次数减少了8.7%,平均行程时间减少了3.5 s,对于干线绿波协调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面积航班延误预测方法研究
曹悦琪, 贾奇
2017, 35(1): 86-9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11
摘要:
航班大面积延误发生时,对其后续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能够减少自身损失.研究从固定空域的角度出发对航班大面积延误进行预测,给出了基于Logistic模型的延误航班数量与航班累计延误时间的预测方法.考虑到航班数量的实时性,模型中采用时间变化量为参数,并借助2013年8月17日下午我国华北地区某空域航班大面积延误实际数据对Logistic曲线进行了拟合,对延误累积阶段和延误消散阶段分别进行计算,确定各自参数,最后得到预测数据.预测时刻距当前时刻越近,精度越高;预测的延误航班数量和航班累计延误时间与实际数据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3.9%和3.6%.
交通规划与管理
基于动态窗口和绕墙走的自动垂直泊车轨迹规划
郭奕璀, 蒋涛, 张葛祥
2017, 35(1): 92-9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12
摘要:
针对现有自动垂直泊车轨迹规划因需要轨迹数学模型而灵活性差和采用开环离线规划而无法动态调整路径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窗口和绕墙走策略的垂直泊车轨迹规划方法.将轨迹规划问题解耦为与时间无关的路径规划和与时间相关的速度规划,并在分析车辆阿克曼转向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绕墙走策略实现无先验轨迹模型的路径规划.同时将绕墙走路径作为全局启发信息,用于驱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动态窗口法进行速度规划,其反馈优化特点能够对路径进行局部动态调整.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控制、定位精度0.2 m的情况下,安全有效地完成车辆垂直泊车,且能动态地对车辆路线进行局部调整.
港湾式公交站点泊位数优化方法
彭汉辉, 张存保, 常骐运, 黄传明, 李劲松
2017, 35(1): 98-10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13
摘要:
为合理确定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泊位数,以实际公交站点交通观测数据为基础,从优化公交站点供需平衡的角度分析公交停靠需求与通行能力之间的关系,结合经典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在模型中添加港湾式公交出站变道造成的延误,建立单位时间内公交停靠需求大于站点通行能力的概率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港湾式公交站点泊位数优化方法.以武汉市中山大道长江二桥公交站点为例,根据站点运行情况将站点公交车排队溢出概率的上限值设定为15%,经计算得出该站点单位时间(1 min)的公交动态停靠需求大于站点通行能力的概率高于15%,通过调整泊位数提高站点通行能力后,通行能力满足公交停靠需求(p<15%),表明该方法能准确确定港湾式公交站点的泊位需求数,为港湾式公交站点泊位数设计提供依据.
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地铁站乘客上下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王亚娜, 赵永翔
2017, 35(1): 105-11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14
摘要:
在上下班高峰期,缩短乘客的上下车时间,更多乘客将会被送达目的地,从而可以提高现有地铁系统的载客能力.现有的国内外研究乘客上下车行为的文献,大多以全部乘客下车为前提进行研究,这与现实生活中只有部分乘客下车的现象不符.因此在社会力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规定未下车乘客行为的等待模型,在等待模型中,未下车乘客倾向于停留在初始位置.模拟了部分乘客下车行为,并研究了乘客初始位置分布、上下车乘客比例、门的宽度等因素对部分上下车乘客所需上下车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车门宽度增加23.08%,最多可节约39.7%的上车时间和39.62%的下车时间;随着上下车人数比例不断上升,平均上车时间不断下降,平均下车时间不断上升;通过改变下车乘客初始分布位置,可以将乘客下车时间缩短至原来的72.16%.
基于大小交路优化的地铁行车组织方案
田晟, 马美娜, 杨锦明
2017, 35(1): 112-11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15
摘要:
针对地铁客流分布不均衡情况,对地铁行车组织方案进行优化以缓解部分站点客流压力.建立乘客出行时间价值和平均载客率同时最优的双目标优化模型.假定乘客到达车站的时刻服从均匀分布,以此计算在途和等候时间价值.为了满足各个行车段的不同特征,在大小交路模式下定义不同交路段的载客率和列车使用车底数,更加符合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广州地铁6号线的运行情况为例,运用基于全局搜索的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考虑单一出行时间价值的模型与该模型相比,出行时间价值降低3.21%,但平均载客率提高20.2%;考虑单一平均载客率的模型与该模型相比,平均载客率提高11.98%,但出行时间价值降低了1.68%,因此综合考虑乘客出行时间价值和平均载客率的优化模型可以使2个目标函数值同时达到最优.
公共电动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设计模型
陈枝伟, 胡郁葱
2017, 35(1): 119-12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1.016
摘要:
当前对传统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各种方法标准不一,且研究结论与实际差别较大,不能直接用于资金、设施等要求更高的公共电动自行车系统的运营模式设计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定量设计模型,利用0-1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对系统的经营主体进行筛选,再利用动态规划模型分配资源.利用算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与以资金多和收益好为优的常规的定性分析法相比,定量模型能更合理配置系统构成要素,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分别为政府节省18.68%和23.09%的资金.②在公共电动自行车系统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宜采用政企合作模式.③相对于系统运营而言,系统建设期间对政府投入的资金反应更灵敏,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大建设期的资金投入.